“让好设计被世界看见”——iF Design德国总裁团队惠临我司深度交流
2025-09-26
“让好设计被世界看见”——iF Design德国总裁团队惠临我司深度交流
2025年9月9日,全球设计顶级IP iF Design国总裁Uwe Cremering先生携iF Design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建国、iF Design深圳&成都总经理林淑芬一行惠临浙江壹点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壹点”)。在为期半天的深度访问中,双方围绕“如何帮助中国设计更好走向世界”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一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对话。
展厅对话:佳作云集,创意闪耀
创意展厅成为我司与iF团队开展深入对话的起点。展厅内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多件荣获国际奖项的客户设计,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创新与匠心。在展厅的核心展示区域,一款由我司独立承担设计工作的Jeep剃须刀包装引起了iF团队的关注。该包装为设计领域提出了一个全新命题:“在设计实施前,我们能够开展哪些工作?”它采用视、触、体验三位一体的全新美学设计理念,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体验,引导用户形成新的生方式,同时也为公众开辟了一条探索设计无限可能的实践渠道。此后,我司向iF团队特别说明了近年来产品类作品报奖需求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其中,极氪便携式储能电源凭借其优雅的外观设计吸引了总裁驻足观看,其采用的轻量化工艺以及业内首创的“极COOL”控温技术,赢得了iF团队成员的一致称赞。

茶歇交流:轻松氛围,畅谈观感
参观完展厅后,公司邀请iF团队在展区茶歇区稍作停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一边品尝茶歇,一边自由交流参观展厅的观感。这种松弛的交流方式,为后续的深度会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圆桌会谈:数字名片,企业实力
茶歇结束后,众人移步会议室,展开了一场深度圆桌会谈。会上,我们首先以一页“数字名片”勾勒出公司轮廓:总部坐落于浙江宁波,核心团队140人,并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设立四大分部,形成辐射全国的服务网络;累计服务客户逾4000家,合作设计师超过15000名,客户名单涵盖中石油、中石化、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联想、OPPO、一汽大众、吉利汽车、东风汽车、蔚来汽车、通用集团、碧桂园、华润雪花、伊利等世界500强与行业龙头;伴随客户征战各大国际奖项,我们已助力捧回5000余座奖杯,并与24个全球赛事组委会、22所顶尖设计院校结为长期战略伙伴,持续为中国设计输送新鲜创意。
为了持续放大iF设计奖在华声量,我们组建专属营销团队,在小红书、搜狐、知乎等平台搭建“iF内容矩阵”,通过深度解读、案例拆解,让“好设计值得被看见”的理念触达更广泛的创作者与消费者,真正实现奖项影响力与品牌价值的双向奔赴。


介绍完毕后,我们随即代表广大参赛企业,把集中关心、最具代表性的疑问一一抛出,以下为问答精华摘录。
1、中国区每年收件与获奖情况
提问:我们非常关心中国区每年大概会提交多少件作品?最终获奖数量大约是多少?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什么水平?
回答:从近几年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设计的质量正在突飞猛进,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准。iF设计奖全球整体的获奖率视当年度作品的质量与评审而会有所变动,中国地区的状况亦同,但是跟大家分享的是:优秀的设计作品在中国地区是日益增长的,我们也非常高兴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作品可以在中国地区产生。
2、iF评审构成与评审机制
提问:iF的评审团队由哪些成员组成?整个评审流程如何运作?
回答:iF设计奖每年邀请超过130位国际评审,按专业领域与赛道精准匹配,地域覆盖亚洲、欧洲、美洲等地,确保视角多元。为保持评审系统的动态性与公正性,每年约30%的评审席位强制轮换,避免惯性评分。初审与决审原则上由同一组评审完成:初审采用线上形式,依评选准则评估与讨论;决审则集中于汉堡线下进行,现场体验实物并充分讨论,以保障评判标准的一致性与结果的权威性。
3、评委背景与性别构成
提问:评审团队是否仅由设计师组成,还是会邀请社会学等其他领域的专家?
回答:iF在评审体系建设上投入大量时间与资金,始终坚持“类别对口”原则:每位评委均为所评品类内的资深专家,地域覆盖亚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确保全球视角。性别平衡同样是我们的长期目标——目前女性评委占比约45%,并逐年稳步提升;在部分女性从业者相对稀缺的专业领域(如汽车类别),该比例暂时低于平均值,但我们正持续拓展候选名单,力求让评审席的性别构成趋于更加均衡。
4、同类型作品的品牌影响力是否左右赛果
提问:同一品类里,既有国际知名大牌,也有刚成立的初创公司参赛,评审会受品牌光环影响吗?
回答:iF实行“产品本位”原则。每件作品均由三位评审独立按“理念、外观、功能、差异化、可持续价值”五大评选标准打分;若分差过大或出现“两票通过、一票否决”,系统立即触发“评分警报”,强制评审面对面讨论。iF组委会不干预任何结果,仅提供框架与标准,赛后向参赛者公开五大评选标准得分,确保全程透明。品牌规模不在评分维度,大小品牌必须在同一品类池内凭设计硬实力较量;评审亦不会将参赛作品与未参赛的市售产品进行横向对比,杜绝品牌溢价带来的潜在偏差。
5、同企业多型号产品与年度迭代产品如何规划申报
提问:实际对接中,我们常遇到两类典型客户:一类是单品品牌,旗下款式繁多,不知道该报几款,怕“自己与自己竞争”;另一类是年更型客户,每年只在原有产品上做小迭代,变化甚微,第二年还有必要继续参赛吗?
回答:对于迭代产品,若相较前一年在功能、体验或可持续维度有明显提升,且上年得分已接近获奖线,我们强烈建议再次申报,有望跨线拿奖。同企业多款产品同时参赛,评审独立打分,理论上申报数量越多,产生获奖品的概率也随之提高;关键是为每一款作品提炼独特价值,避免内部“撞车”却缺乏差异化叙事。
6、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跨文化理解
提问:当设计融入唐宋诗词、故宫意象等中国文化符号时,非亚洲籍评委是否会产生理解障碍?
回答:近年包装类目的亚洲评审比例已显著提高,既因亚洲投稿量庞大,也因作品承载文化叙事。亚洲评委在评审现场会主动扮演“文化翻译官”角色,用简洁的背景阐释,帮助欧美评委理解中国文化,确保东方意象得到同等公正的评判。
7、提升获奖概率的具体建议
提问:我们的许多客户都非常关心如何有效提高获奖几率,您可否分享一些建议?
回答:首先,可以提交一段展示产品使用场景的视频——即便用手机拍摄亦可,让评委直观看到实际应用效果,从而快速理解功能亮点。其次,针对评审五大评选标准(理念、外观、功能、差异化、可持续价值)系统准备材料,确保任何一项都不被忽视。最后,在文本与视觉陈述中,重点突出设计背后的“思考”而非仅停留于外观,清晰阐明差异化策略、用户价值与市场定位,帮助评委在有限时间内抓住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8、iF与红点在中国区的吸引力差异
提问:iF和红点都在中国做推广,您认为iF吸引中国参赛者最关键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放眼全球,iF与红点的知名度旗鼓相当;但在国内市场,红点更早启用中文名称并投入大量广告,因此中国市场更为熟悉。相较之下,iF把重点放在“透明”二字:评审环节全程公开,无任何隐藏成本;同时,每年投入约100万欧元专为获奖者做全球宣传,助力品牌持续曝光。更重要的是,iF建立了细致的赛后回馈机制,参赛者能收到五大评选标准评分与改进建议。
会议尾声,Uwe Cremering先生代表iF组委会向我司致以诚挚谢意,感谢我们长期致力于iF奖项在中国的推广与深耕,让更多设计师与优秀企业得以登上国际舞台,让世界看见中国创意的蓬勃力量。
作为中国最大的奖项服务机构,“助力中国设计影响世界”不仅是我们的口号,更是写入基因的使命感。我们深耕奖项申报的专业腹地,用精准的策略、可视化的叙事与严苛的品控,把每一件作品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并翻译成评委一眼可懂的语言。未来,无论赛事规则如何迭代、全球审美如何变迁,我们都将持续做中国设计最可靠的“摆渡人”,让卓越创意从工作台走向世界的聚光灯,让“中国设计”成为国际舞台经久不衰的关键词。
